增長和平衡是這個世界的潛規則。 兒子還小的時候,我經常帶著他去爬山去野外去親近自然。南山一帶有幾個礦坑,新礦坑的積水里一開始啥也沒有,幾年后發現里面居然有了小魚,梅湖的幾個池子也是一樣,梅湖體育場剛建好的時候那兒還很偏,因為淺水,我常帶著兒子去梅湖撈蝌蚪,小魚小蝦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F在那里已經是熱鬧所在,我也很久沒有走近那些小池塘看看了,想來已經通過內在的江湖法則經濟規則實現了動態平衡。 經濟是因為增長和平衡的需要,應運而生。什么是經濟?百度百科定義: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簡單地說,經濟就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是指一個家庭的財產管理,宏觀則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終點。在特殊時期,國家高層提出“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的經濟總方針,“兩穩一!背蔀楫斍皣窠洕闹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就生活與經濟的關系談一點粗淺的觀點。
經濟能力決定生活模式。這個定義包括了兩個層次的經濟理念,即個體與宏觀,F代社會經濟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從個體角度觀察,相當簡單。宏觀經濟由微觀經濟堆砌而成,微觀經濟由個體的行為重復而成。談論經濟,要么從宏觀全局著眼,要么就從個體樣本入手。 從個體的實力角度,看生活模式的決定論。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經濟主體,都有著自身的核算體系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個體的生活模式,即你今天在熱帶度假還是在工地搬磚,歸根到底是由你的經濟基礎決定。所以,從個體角度,很容易理解經濟能力決定生活模式。 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看生活模式決定論。宏觀經濟水準,既取決于社會發展的層次,也決定了社會的整體生活模式。農業社會,最重要的資源要素是土地,最重要的物資是糧食,最重要的生產階級是農民;工業社會,最重要的資源要素是電氣裝備,最重要的物資是工業產品(各種商品),最重要的生產階級是產業工人;信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要素是信息,最重要的物資是信息產品與服務,最重要的生產階級是知識階層。當然,隨著社會的進化或者說遞進,并不是說糧食或商品已經不重要,而是相對于新興生產力和生產要素,退居到次要位置。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時代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社會整體是生活于鑿壁偷光還是愛迪生的鎢絲燈泡,或者是當下的太陽能光電和LED電光的照亮當中。 沒有生活就沒有經濟。百度百科定義:生活廣義上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為、學習、工作、休閑、社交、娛樂等。并特地強調了: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層面的一種狀態。 如果生活只是生存,那么其本身就是危機,一切以活下來為前提,所以生存本身不經濟,如果一定要給生存定義一個生存經濟,那么這個經濟中行為簡單、線性,整體經濟形同死水。這也是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996、711的原因,因為996、711是一種生存狀態,是文明的嚴重倒退,是一種變相的奴隸制度。如果每個人都是996的模式,每天都是傳統制造業流水線的產業工人,或者新流水線的信息工人,全社會的知識會單調枯燥,歷史文化將走向消亡,休閑娛樂社交等多元化的消費活動和社會活動將不復存在,社會消費將大幅跳水。生產不斷增加,消費不斷減少,經濟最終會走向崩潰。 比如四班三倒的工作機制,就是一種與社會脫節的工作時間安排。雖然每天上班時長只有8小時,一周工作時間為六天,但連續的三班輪倒無法調整時差,與平時的生活狀態相比,沒有正常的休息、娛樂和社交,這是一種超負荷的運轉模式,所以一段時間后參與的工作人員就會出現身體疲乏和身體疲憊的狀態,會產生明顯不適?上攵,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2小時的996,每周工作七天每天11小時的711,把工人當作機器化的存在,只勞動不消費,會造成多大的社會經濟損傷。作為個體,單位企業可以按照勞動法推行996,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但是作為整體,必須制止996,因為它嚴重危及經濟的良性循環。 共享經濟會卷土重來。從邏輯上來定義經濟,就是用有限的資源滿足無限的需求。而新經濟,互聯網經濟的底層邏輯就是——無限供給。共享經濟屬于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在以生活為定義的空間,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共享經濟必定會逐漸成為主流的經濟模式。 共享經濟創新了經濟思維,通過對過剩資源的再利用,推動全社會的生產效率提升。在新的技術和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出爐前,共享經濟是最符合經濟學規則的經濟模式。共享,代表著更高的生產利用率,所以一定會更便捷更便宜。更低價格更多服務,對于普通人群來說,是經濟危機時刻最好的社會福利。而對于國家層面的經濟政策來說,這是最有效率的經濟行為選擇,應當予以鼓勵和扶持。 以個體占有為代表的資源過剩,既包括有形資產(傳統的實物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現代經濟的新興主體——信息資產)。我們傳統的教育,都是學校式書院式,必須進入教室才能傳授經驗,獲取知識,F在通過信息技術,通過移動應用,我們甚至已經脫離了臺式計算機,用手機就能實現高效傳播。作為獲取者,我們通過移動終端獲得更多信息,比傳統的多媒體更早獲得第一手新聞和新聞背景,這樣的學習不僅節約時間,而且效果更好質量更優。同時,我們作為信息的創造者,用手機完成工作,創造資訊提供信息,提供大數據的元數據。對信息和信息生產的管理,應當是當前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 生產率的提高,不能只理解為裝備的機械能力提升。從人的角度來看生產效率,根本是知識的積累和提升。也是就說,知識不但提升人的思想和視野,而且顯著提升人的生產能力,從而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同時,知識提高了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力,幫助個體把握更好的生活方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信息共享共有,推動共享經濟的萌芽和成長。 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是跨周期調節。如果把經濟看成是交易,那么經濟不過是無數次交易的總和。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受經濟原生動力驅使的基礎經濟行為源于交易,交易的峰谷疊加,形成經濟周期。 跨周期調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聽政府的話服從政府的安排,平心而論,政府沒有而且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管理到個體行為細節的經濟能力,不然計劃經濟早就大道其光了?缰芷,是通過經濟工具,主要是信用工具,通過信貸政策調整,改變周期各階段的來臨時點和發生時長,甚至對沖周期。但這種信用調整,不可能通過像馬云所說的當鋪式銀行傳統方式來實現。當鋪式的銀行信貸,只會加劇周期的波動性,加深經濟危機的災難程度。在加杠桿和去杠桿的不同階段,我們更擅長財政政策和稅收工具,但財政政策見效慢,很多時候緩不濟急;金融政策立竿見影,但如何實現金融政策的組合和金融工具的創新,我們仍然在蹣跚學步。甚至于金融政策如何與財政政策、其它經濟政策同向同行,都還需要創新性、系統性的構建和合作。 1990年到2000年之間,筆者認為只要應用計算機技術,應用數據挖掘技術,應用高等計算機體系的并行式分布計算,在信息時代加強物流應用(當時還只有傳統的公路物流和鐵路行包專列),就可以在現有產能基礎上,展開向共產主義社會方向前進的美好畫卷。2000年開始,筆者意識到這個觀點的錯誤,即在立論上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對立起來,這種經濟設想是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兩種完全不同制度的認知結果,把人作為物的一部分的認知結果。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完全可以共生共融,一體融合,它們并不是對立面,只是不同的經濟治理工具;人不是物,人的意識、主觀能動性、知識與文化傳承,決定了人超越地球上的萬物,也決定了人作為經濟要素的特殊性,包括選擇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提供了產品的多元化多樣性,符合基本人性,也讓人們得以公開展示自己的偏好和價值觀。這種偏好或者說偏見,永遠都會存在,這也是大數據和超級計算產生和存在的意義。這種偏好,以及基于個體價值觀差異而形成的個性化產品和價值追求,包括思想的個性自由,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繁榮,反之亦然。 |
GMT+8, 2022-6-13 12:06